“与农为伍”三十载 这位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不简单

来源:乐山妇联 时间:2018-03-20 浏览量: 打印

摘要:人物名片:  潘虹宇,1967年7月出生,汉族,硕士研究生,九三学社社员,现任乐山市经济作物站高级农艺师。曾获农业部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一次;获乐山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一次;获乐山市“金桥工程”优秀项目一等奖一次;获乐山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4次;获市中区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。荣获2017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。 3月16日正午,记者见到潘虹宇时,她正埋头整理资料。“春耕快到了,我要加紧做方案,好给需要帮助的农民朋友做技术指导和产业培训。”而此前,潘虹宇刚从金口河区吉星乡的3个村送技术归来,这

人物名片:

  潘虹宇,1967年7月出生,汉族,硕士研究生,九三学社社员,现任乐山市经济作物站高级农艺师。曾获农业部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一次;获乐山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一次;获乐山市“金桥工程”优秀项目一等奖一次;获乐山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4次;获市中区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。荣获2017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。

     3月16日正午,记者见到潘虹宇时,她正埋头整理资料。“春耕快到了,我要加紧做方案,好给需要帮助的农民朋友做技术指导和产业培训。”而此前,潘虹宇刚从金口河区吉星乡的3个村送技术归来,这一去就是3天。

  作为我市农业技术方面的资深专家,潘虹宇常年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推广,下到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。早出晚归、甚至接连好几天回不了家,已成了她的家常便饭。“时间久了,看到土地就有种莫名的亲切感。”潘虹宇开心地笑了,幸福得像谈及自己的孩子。


  近年来,乐山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,潘虹宇作为农技专家,自然成了产业扶贫、技术增收的“排头兵”。“技术走基层”“人才援彝”“新型农民培训”、驻村帮扶、四川省“三区”人才支持计划......潘虹宇积极参加各类帮扶活动,深入走访农户、专合社和企业,了解产业发展需求,指导产业发展规划,对农户进行蔬菜、中药材、水果等实用技术田间指导,解决农村发展及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。

   2015年8月,潘虹宇来到峨边开展驻村帮扶工作,不仅为所驻宜坪乡宜坪村农民指导生产,还到周边新林镇大香村、毛坪镇等地进行技术培训。从课堂讲到地头,就算烈日当空也要坚持到底,当地的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说,这位市里来的专家可真“接地气”、不简单!

  农业发展,科技先行。“与农为伍”近30年,潘虹宇积极引进新品种、推广新技术1000余个,为我市经济作物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   1988年至1990年,潘虹宇在市中区推广蔬菜大棚遮阳网栽培技术,大大提升了我市蔬菜生产技术水平。1990年7月,《遮阳网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》荣获农业部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、市中区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。

  为论证我市适宜猕猴桃生产发展,潘虹宇和同事们自2007年起,连续几年奔波在马边彝族自治县、沐川县等地,通过试验示范,成功引进红阳猕猴桃新品种,并研究和总结出适宜乐山的红阳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,推动了猕猴桃在我市的发展。如今,全市猕猴桃生产面积达到7万亩,其中5.3万亩为红肉猕猴桃,每亩产值可达到1.5万元左右,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。

   2010年至2012年,五通桥、犍为等区县爆发大面积的生姜病害,不少种植户“颗粒无收”。面对姜瘟病等危害,潘虹宇和同事们在五通桥区冠英镇、犍为县榨鼓乡、市中区等地进行了生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和推广应用,从姜种消毒、土壤消毒等方面做起,密切关注生长情况,从源头上预防病害发生,使生姜亩产量由原来的1850公斤提高到2527公斤,年均每亩减少农药使用次数6次,亩均降低农药及人工成本100元......

  潘虹宇主持的生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推广仅三年,生姜面积达10.71万亩,直接惠及1万户农户,涉及3.08万人,累计新增生姜产量7.26万吨,为实施农民直接带来新增总纯收入7.6亿元,户均纯收入增加76335元,人均纯收入增加25445元。为此,该项目还获得2012年度乐山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
  面对成绩,潘虹宇表示,这已是过去式。对于未来,她已经有了打算,将在农产品安全、农业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,为乐山乡村振兴、农业技术发展出谋划策,助农增收奔小康。